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白酒知识

白酒标签上的“特供”“专供”哪来的?

白酒标签上的“特供”“专供”字样是非法商家为牟取暴利而虚构的标识,此类标注已被国家明令禁止,且往往与假冒伪劣产品相关联。下面进行详细分析。

白酒的“特供”“专供”字样来源

一、历史背景

1.早期特殊用途

白酒标签上的“特供”“专供”哪来的?

在计划经济时期,部分酒企曾为特定机构(如军队、国企)生产定制酒,但这类产品仅限于内部供应,不对外销售。例如,茅台曾为“中国银行”“中国农业银行”等机构生产过纪念酒,但仅作为礼品或纪念品使用。

2.市场化后的滥用

随着市场经济发展,一些商家为抬高产品价格、制造稀缺性,开始违规使用“特供”“专供”标识。这些被赋予“特殊渠道”“高品质”等虚假属性,成为商家敛财的工具。

二、国家禁令

1.法律法规明确禁止

2011年,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通知,要求清理整顿滥用“特供”“专供”标识的商品。

白酒标签上的“特供”“专供”哪来的?

2013年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规定,白酒标签不得标注“特供”“专供”等字样。

2013年,国管局等五部委联合发文,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“特供”“专供”标识,并禁止制售相关物品。

2021年,市场监管总局在《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(征求意见稿)》中再次强调,禁止标注此类字样。

2.专项行动持续高压

公安部、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多次开展“净风”“清源打链”等专项行动,打击制售“特供酒”的犯罪团伙。

三、市场乱象

1.低成本假酒的高价销售

白酒标签上的“特供”“专供”哪来的?

不法商家通常用小作坊生产的散装酒灌装进回收的真酒瓶,贴上“特供”“专供”标签后,以每瓶上千元甚至数万元的价格销售。例如:某品牌“专供酒”成本40元,售价350元;虚构的“国宴用酒”标价高达11.5万元/瓶。

2.虚假宣传手段

暗语交易:商家在网络平台使用拼音缩写(如“ZGTG”代表“中央特供”)或模糊表述(如“某机关接待用酒”)规避监管。

伪造包装:从外省采购商标、瓶盖、防伪标识,或回收正品酒瓶进行灌装,甚至伪造“防伪灯”“酒杯”等配件。

饥渴营销:宣称产品“限量”“独家供应”,制造焦虑心理,诱导消费者购买。

3.消费者心理被利用

部分消费者出于虚荣心或收藏需求,认为“特供酒”代表身份象征,即使价格虚高也愿意购买。这种心理被不法商家精准拿捏,进一步助长了市场乱象。

免费试喝:加微信 edd494 免费赠送原浆品鉴酒一瓶,免费试喝>>点击领取<<

猜你喜欢

站长推荐